● 邓国珍
圩日又称作街日、闹日、庙会等,南北不同叫法不一,是乡村流传久远约定俗成的农副产品交易的日子。比如每月逢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可以是农历也可以新历,每旬的十天当中有两个或三个圩日。趁圩又叫做赴街、赴闹、赶集、投圩等。
绝大部分的乡镇都有圩日。有的乡镇不止一个圩场,就增多了几个圩日。就英德市而言,目前全市24个乡镇,只有石灰铺、横石水两个镇没有圩日。石灰铺靠近古城浛洸,居民习惯到浛洸趁圩;横石水毗邻翁城,趁的是翁城圩日。英德城原来一直以二五八十为圩日,偌大的县城原本商品流通顺畅,圩日可有可无,但附近的老百姓要购买猪苗,就一定要等到圩日才有出售。近年来分散的农户养猪被公司代替了,英城市场没有猪苗卖了,圩日也陆续消失了。圩日也有特殊情况的,比如韶关南华寺,每年只有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初三两个圩日。这两天其实是历史悠久的民间宗教活动,称作“六祖诞”或“南华诞”,自然也成为带动商品流通的庙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道路交通的发展,乡村圩日从观念意识到功能气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以往的趁圩风景,却在许多人心目中挥之不去。
首先是步行走路的人流风景。四十年前,村民趁圩几乎是清一色走路,从村里走路到圩镇,完成商品交易再走路回来。哪怕路途再远都得走路,我们老家趁大镇圩10多公里,步行来回至少三个小时。到望埠圩20多公里也要走路,自然到望埠趁圩一年没有几回。每到圩日往返的高峰时段,走路的人流络绎不绝,挑担的手提的双人抬的,去的时候都是携带农副产品,回程则是购买的各种生活生产用品。自然也有不少挂个挎包或两手空空趁圩的。由于道路上人流集中,成为村民交流情况传递信息以及侃大山的机会。人们一边走路,一边兴致勃勃地谈天论地。此时此刻,开朗健谈见多识广的人成为聚焦中心,一帮人附和陪衬,一帮人静静地聆听。一拨拨走路的或挑担小跑的人流成为圩日亮丽的风景。
其次是功能齐全热闹拥挤的风景。由于趁圩走路时间长,所以许多人趁圩都是从早到晚一整天。路途遥远的或山区村民甚至披星戴月。因为路途远耗时长,需要在圩镇吃中午饭,因而带旺了镇上的饭店大排档,带旺了电影院,带旺了商铺以及街边杂耍表演、卖狗皮膏药之类的摊档。圩镇上的商品交易通常按商品性质分类,如“米糠行”“鸡鸭行”“鱼肉行”“青菜行”“成衣行”“瓦器行”等等,每一处地方都热热闹闹,交易红火。有的村庄圩镇上居住有亲朋好友,就成为所在村庄甚至几个村庄的歇脚点,圩日集中在这户人家聊天、饮茶歇息、放置东西、传递口信、等待聚齐等等。圩镇的人家人缘越好,落脚的人越多越热闹。
不仅如此,有的年轻人通过媒婆相亲看对象,乡邻宗族议事,或者到政府部门办事,也选择在圩日。因此圩日不但有商品交易功能,还有休闲聚会议事娱乐凑热闹功能,以及接触外界了解社会的窗口。有的人空着两手去趁圩,到镇上看场电影,吃顿午饭饮杯小酒就回来了,权当休闲开心一天。
由于趁圩集聚的人多,在圩镇滞留时间长,导致街道商店市场经常热闹拥挤。遇逢过年过节的圩日更是人山人海,甚至水泄不通,发生偷窃扒手,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近十多年来,这种热闹拥挤的场面逐渐衰退。许多人买卖交易完毕即可坐车回去,午饭不吃了,光顾小食点大排档包点铺的人减少了,电影院没有了,相亲见面程序销声匿迹了,歇脚点也没那么多人逗留了。
这些现象说明,传统圩镇的功能改变了许多。由于各类商店不断增多,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购物不用排队等候。另一方面,现代通讯工具的快速普及,人们有事通过电话手机联系,不用约定到圩日见面或者传声搭讯了。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看电影看戏不用去影剧院了。时下年轻人都有摩托车小汽车,买东西也不用等到圩日,随时可以上街购买。许多年轻人甚至习惯手机网购,也减少了趁圩的机会,圩镇自然没那么拥挤热闹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圩日在人们心目中的观念有逐渐淡化的趋势。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家人不用等候圩日买好东西回来打牙祭,小孩子不用等待大人趁圩买零食或玩具,青年男女不用依托圩日相亲谈恋爱。年轻人趁圩自己开车,老年人不能开车,却有专门为圩日服务的班车、小四轮,三五块钱即可来回,走路的风景线消失了。另一方面,许多农副产品不用挑运到圩镇,通过网络讯息加上交通工具,就可以完成交易了。
从肩挑步行到坐车承载,从起早贪黑到快速来回,从功能齐全到分散简单,从根深蒂固到逐步淡化,这就是时代发展导致圩日方方面面的嬗变。可能有那么一天,乡镇变得不需要圩日,也是很自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