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1/5/202105240975f504e4c44522852b7271ca3ebcd2.jpg
红宫红场 红宫原为明代学宫。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海丰知县郑源所建。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1927年11月18日至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1-05/22/000722.html

等待处理…

喜迎建党100周年

海丰红色景点精选

2021年05月24日  浏览量:124

红宫红场

红宫原为明代学宫。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海丰知县郑源所建。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在这里召开海丰全县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海丰县苏维埃政府,通过了“没收土地案”等八项政治纲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在此诞生,因此把学宫改称“红宫”。

红宫东侧的红场旧址,原为明代“社仓”,清代时称“东仓”,海丰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彭湃同志号召在此地兴建红场大门和司令台。

大门门额上浮塑“红场”两个大字,两边曾浮塑“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的对联。1927年12月1日在这里召开5万多人参加的大会庆祝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1928年1月2日,董朗、颜昌颐等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叶镛、袁裕、徐向前等率领的广州起义部队在此胜利会师。

红二师烈士纪念公园

红二师烈士纪念公园”是省政府核定的革命遗址之一,始建于2018年,是在原红二师纪念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该公园占地80亩,由“红星广场”“练兵广场”“阅兵广场”“号角广场”和“东江平台”5个山包组成。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震惊世界,起义军逼于形势,从3日开始主动撤离南昌城。起义军一路向南撤退,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10月9日,在董朗等人的领导下,1200多名起义军终于到达了东江特委所在地朝面山。在南方局和东江特委的共同领导、主持下,部队在朝面山进行了改编,放弃了国民革命军的番号,打起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成了一支由我党独立领导的正规部队,这就是红二师的来历。

彭湃故居

彭湃烈士故居位于海丰县城东龙津东路龙舌埔,坐北朝南。面临旧时海丰八景之一“龙津渔唱”的龙津河段。彭湃于1896年10月22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年九月十六日)诞生于彭家祖屋大院,童年迁居这里。1925年2月末,广东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达县城,周恩来、谭平山和苏联顾问鲍罗廷、加伦都曾在此议事,后为反动派焚毁,只遗墙基。

得趣书室,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同志自家书室。广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展览馆

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展览馆”是在“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上兴建的。原址是范氏祖屋,五间砖瓦结构的客家民房。

1933年夏天,敌人攻进富足园(苦竹园)村后,把范氏祖屋一把火烧成了灰烬。这间展览馆是2019年才破土动工修建的。1930年12月上旬,海丰、陆丰、紫金和惠阳部分苏区合并建立海陆紫县,海陆紫县党代会在陆河激石溪举行。大会选举产生县委委员、县委常委。谢武为书记,常委有刘东、林覃吉、杨其珊、范照南,颜严常委兼秘书长。

12月下旬,海陆紫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陆河激石溪召开,大会选举产生苏维埃政府主席团,主席团主要成员有:林覃吉、杨沛、曾添、陈荫南、钟一强、颜严。

1931年8月,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机关由陆河激石溪搬迁到黄羌林场富足园后,借范氏祖屋作为办公地点,内设副官处,搭寮驻兵。领导着苏区军民跟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1933年4月上旬,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林覃吉下令遣散身边剩下的战士,自己与一位外籍无家可归的传令兵坚守在富足园。富足园成了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最后堡垒,也成了黄羌林场第二张红色名片。

新山村

新山村自古崇文尚武,人才辈出。1922年,农民运动先驱彭湃和妻子蔡素屏(即新北村人)回鹿境乡开展农运宣传工作,并在这里开设武馆。在曾为彭湃贴身护卫、后任广东省农会执行委员等职的万维新带头发动下,新山村于1925年成立农会。村里的吕培其、吕焕标、吕祖贻、吕铭珍等先进分子积极响应参与,会员迅速发展至近500人。从此,新山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轰轰烈烈的革命热潮,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山村都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许多英雄为革命献出生命和鲜血,英雄的历史使新山村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红色村庄。

近几年来,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逐步被挖掘发现,新山村那段刻骨铭心的红色历史逐渐为人们所知,英雄的事迹口口传颂声名远扬,村里建起了新山革命纪念馆、红色故事雕塑、火炬广场,复建了农会馆,修缮了烈士旧居,来这里参观学习、瞻仰英雄事迹的省内外游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新山村日益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革命精神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农民运动先驱彭湃曾在这里宣传发动农民运动,广大村民踊跃投身革命,涌现了“一门七英烈”、“父子三烈士”等广为传颂的感人事迹。

红军四十九团团部旧址

红军四十九团团部旧址位于海丰县黄羌林场朝面山大路下村杨氏祖屋。1975年建水库移民,村民在高处建亭作为纪念,2016年重建。红军四十九团的成立,宣告海陆丰的武装斗争在停顿了半年之后又揭开新的序幕。1930年4月,编为红十一军第四纵队。1930年10月,改编为红六军第二师第一团,师长彭桂,师政委黄强,一团团长林军杰。1931年5月以后又改称东江独立师第一团。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海丰数字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