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王春辰在致辞中谈到:“从古至今画鱼的很多,直到今天也有很多人画鱼,但把鱼画成什么很重要,他的画是人格画。好好活着。好好的工作生活,劫后余生又活过来。”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秘书长余锦生表示:“这一路过来,他的创作把他的生活经历,艺术直觉都融在了作品里,他作品的纯粹性特别打动我。”
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谈到:“他的绘画具备诗性。诗是本源,无论是色彩还是构图,中国绘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线条和墨趣。在他的作品里体现古今与时空的对话,祝愿他创作更多美好的让人过目难忘的作品。”
海美术馆馆长亚日在致辞时表示:“他的画很有形理,而在形理之外有很多无形的意。希望大家用心看他的画,体会他的纯粹与革新。”
艺术家、收藏家蔡万霖在致辞中表示:“这个鱼体现出他对人生的哲学的思考,体现出他对社会对生命的人文态度。当代创作做好自我是很难的,各个艺术家都有各自的艺术符号,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不是像这个像那个而失去了自己。可喜的是我看到他是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符号说好自己的艺术表达。”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岳黔山在致辞中谈到:“他的作品里思考是虔诚的,没有匠气,呈现出来的是他自己的艺术语言。”
春曦燕归来尹汉胤在致辞中讲:“他的鱼是流动在岩间,就像化石一样的古远。惠彪的劫之余其实是一种轮回。在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我们人类需要回到原始生存的那个状态。”
太和艺术空间创始人贾廷峰在致辞中讲道:“陈老师的展是我发自内心想做的,惠彪以前是个牙医,关注的是人肉身的痛苦,现在是艺术家,艺术家解决的是自己和别人灵魂的痛苦。”
陈惠彪
1964年生于广东,职业画家,现居北京。别署“拙行”“赤石渔翁”;“静廬居士”;斋号“微凹斋”。出版有《融·陈惠彪水墨集》(岭南美术出版社)、《中国艺术·陈惠彪特辑》《现代美术家·名家特刊陈惠彪》《子非鱼——陈惠彪墨彩作品集》等多本专集;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广东美术馆、江苏宜兴美术馆、杭州·恒庐美术馆、南京美术馆等地举办“陈惠彪水墨展”。曾应邀到韩国、瑞典、日本、法国巴黎大皇宫等地参加国际美术展览会;应邀在中山大学等院校作巡回演讲。
作品及文章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美术观察》《荣宝斋》《美术研究》《文艺研究》《画刊》等国内外报刊杂志;《荷塘》被收入《新中国美术史》。2003年4月在安徽中国科技大学参加"当代水墨神韵提名展,并获得艺术非凡奖!其作品先后被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央美术学院、广东美术馆、江苏宜兴美术馆等国内外美术机构和知名人士收藏。
每个生命都是历劫以来的造化
2021年4月18日下午13:30,“劫之余·陈惠彪画展”在太和艺术空间启幕,策展人贾廷峰,学术支持王春辰。此次展览展出了陈惠彪近年来的30余件水墨作品,是艺术家上次个展以来相隔十五年的再次个展。
艺术家陈惠彪表示:“此次展览的作品缘起疫情的感受,疫情对人的生存空间的压迫,生存实属不易。每个生命都是历劫以来的造化”。
中国著名当代艺术评论家,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皮道坚在评论陈惠彪水墨作品时谈道:“陈惠彪已经到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境界,这主要源于他和传统接了气。我们的文化传统是‘依仁游艺’,陈惠彪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继承。其作品和很多人不同,他画的‘鱼’就是庄子所说的‘相濡以沫未若相忘于江湖’,这个鱼就表明了他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关键在于艺术家对水墨语言的拓展,对自由境界的追求,包括对传统的理解和传统在当下如何生效等都把握得很充分。陈惠彪能够把斑驳感、沧桑感画得很透明,但仍然还感觉到有水墨材料的通透和轻薄,这是基于长期思考、探索和实验的结果。可以说,他是既传统,又和实验水墨艺术家很接近的艺术家,但是这两头都不像,这就是陈惠彪,最终形成了他个人艺术语言的特色。从‘陈惠彪现象’,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生命力。我们的水墨可以当代,并且有延续下去的生命力。”
中国的水墨鱼源远流长,早已游向世界。圣路易斯美术馆藏北宋刘窠《落花游鱼图。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元代赖庵 《跃鱼图》,克利夫兰美术馆藏明刘节《藻鱼图》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缪辅《鱼藻图》更近一些的国立美术馆藏吴昌硕的锦鲤,齐白石的鲶鱼等等等等。鱼文化是世界文化。鱼与余同音,在中华意境里,自古就以年年有余,鱼跃龙门。象征着丰收与希望。更有奋力一搏脱胎换骨的美好寓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鲲,就是鱼。鲲为鹏,鱼为鸟。就是庄子最狂野的想象。 其实人类的始祖就是鱼,在来陆地之前,我们的祖先都是水里的生物。人类的鼻孔就是进化的痕迹,鼻孔之内是鼻孔。那是祖先呼吸的鳃。 陈惠彪的鱼,呈现一种返祖的愉悦。画中水,水中鱼,鱼里自有乾坤。带来跨越时空的共鸣,站在画前,一霎之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是简单用传统或当代就能概括区分的。他读佛经,读道德经。在他的鱼里,在他的荷里,也能看出那种哲学的余韵与思考。水从哪来,鱼游哪去,水草莲叶,我们又当如何存在? 一种偶然中的必然。在浩渺或一隅的苍茫里。绝地也有生机。死地里的后生。无始劫来,劫来劫往。他笔下的鱼,不是受害者,而是幸存者。无常就是日常。他的鱼,眼神里体态里都带着一种日常的漫不经心。他的鱼萌萌的,呆呆的,傻傻的。好像浑然不知画里画外那四伏的杀机 !那萧索,那寥落,那种孤独里求告无门的悲徨。可你再看,那鱼——浑然不知,萌萌的,呆呆的,傻傻的。慢慢看出来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下笔以后 空间时间、水墨、鱼水皆自为之。鱼活了水,水活了墨,而墨是他亲手研的。他自有一种固执。我问,为什么不用墨汁?他说,墨汁方便,可墨汁就像养殖的家养的驯化的墨。少了一点自然野性和灵动。他只要动笔,一定是自己静下心来亲手研墨。慢慢的研慢慢的磨,就像我与墨同生共长。我与鱼生死与共。一笔一画里,我们融在一起。内心的情感在研磨的过程中丝丝徐徐点点滴滴,都在我的鱼里,都在我的墨里,水墨鱼纸,就是天地。我活了墨里的鱼,鱼活了人间的我。无始劫来。鱼与我,都是劫之余。画的装帧是百年的老船木,岸上的船木似乎还带着海里咸湿的气息,包着水墨包着鱼,乘着艺术的风向,起航时间之海。人走多远?鱼游多久?人比物易朽庄子的鲲一飞千年,陈惠彪的鱼?无尽的海呀海呀海呀。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7日。
鱼系列一(国画)
鱼系列二(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