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1/4/20210412225343ef6ce34687a3e380366fe5a5d4.jpg
编者按: 在海陆丰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大潮中, 涌现出一批批为了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而舍生取义、勇蹈汤火的英杰,他们以鲜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1-04/10/000575.html

等待处理…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先烈伟名垂青史

2021年04月12日  浏览量:438

编者按:

在海陆丰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大潮中, 涌现出一批批为了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而舍生取义、勇蹈汤火的英杰,他们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河山、令人赞叹的壮丽诗篇,他们的英名将永垂青史!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报与县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先河之光》栏目,目的在于激励新一代铭记海陆丰的光荣历史,弘扬革命先辈“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矢志不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彭湃 (中国农民运动先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创建者)

彭湃,乳名天泉,学名汉育,1896年10月22日出生于广东海丰县海城镇的一个大地主家庭。1914年秋,彭湃考入海丰中学。1917年夏东渡日本留学,取名彭湃。1921年5月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回国。

1922年5月,彭湃开始发展农民运动。首先成立“六人农会”,接着在海丰成立海丰县总农会、广东省农会,彭湃分别任会长及执行委员长。

1924年4月初,彭湃赴广州,出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同年7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根据彭湃的倡议,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先后任第一、五届农讲所主任,一、二、三、四、六届教员。8月,第二届农讲所的200多名男学员改编为广东农民自卫军,即农团军,彭湃任总指挥,这是广东最早建立的农民武装组织。9月,彭湃当选为中共广州地委委员。稍后又当选为中共广东区委委员。

1925年2月下旬,彭湃参加东征回到海丰。3月初海丰恢复农会,由彭湃任委员长。4月,中共海丰支部改为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彭湃任书记,同时创办了“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5年5月上旬,召开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彭湃当选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1926年5月,彭湃主持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当选执委会常务委员。

1927年3月,彭湃抵武汉,筹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与毛泽东、方志敏等被推举为临时执委会委员。4月中旬,蒋介石等相继于上海、广州发动反革命政变,彭湃即派胞兄彭汉垣回海丰,参与策划举行武装起义。

1927年4月,中共“五大”在武汉举行,彭湃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委员。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前夕,彭湃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起义成功后,彭湃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兼农工委员会委员。接着随起义军南下。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举行紧急会议,彭湃(缺席)当选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9月下旬,他随起义军回到潮汕,在汕头成立东江工农自卫军,任总指挥。10月9日,随起义军进驻海丰朝面山、中峒(现属惠东县)。

1927年10月下旬,彭湃策划红二师配合海陆丰工农武装,举行海陆第三次武装起义,攻克海丰、陆丰县城。11月上旬,彭湃兼任中共东江特委书记。11月21日,成立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1928年7月,彭湃在中共“六大”(缺席)当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8年11月,彭湃抵上海,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

1929年2月,彭湃调任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军委书记。同年7月,中央决定调彭湃回中央农委工作。8月24日,江苏省委军委在上海沪西区新闸路经远里12号2楼主持召开江苏省军委会议,因叛徒出卖,彭湃等5人被国民党特务和租界巡捕按名逮捕。8月30日下午,彭湃等4人在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内被秘密杀害。8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屠杀工农领袖宣言》,控诉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以彭湃等人的罪行,赞扬彭湃是“广东几千万农民的领袖”。主要著作收入《彭湃文集》。

杨其珊 (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

杨其珊,乳名妹娘,1871年生,原籍陆丰(现陆河)新田参将府村,移居海丰公平大湖村务农。少年跟堂叔父往福建少林寺学武术兼学医,成年以后开武馆和行医为业。后入赘小溪峒(现称埔仔峒)黄土岭村。

杨其珊1922年结识开创农民运动的彭湃,参与组织农会,协助彭湃领导农民开展斗争。1923年元旦,海丰总农会成立,任副会长。当年夏,农会发展至附近各县,相继成立惠州农民联合会、广东省农会。杨其珊任省农会执行委员、财政部长。1923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五),反动军警武力进攻农会址,镇压农会,即“七五”农潮,杨其珊与陈梦等25位执委和骨干被捕。当年冬,杨其珊等经彭湃营救出狱。

1925年3月上旬,中国共产党海丰支部成立,杨其珊是第一批中共党员。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胜利后,杨其珊在公平山区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

1926年8月,海丰县农民协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杨其珊再次当选为执行委员。

1927年4、5月间,在武汉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杨其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7年,杨其珊参与领导海丰三次武装起义。第一次起义胜利后杨其珊任临时人民政府委员,第二次起义胜利后任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主席团委员。9月中共海陆丰地委改组为海陆丰县委,杨其珊任县委农运委员。11月,第三次起义胜利后,杨其珊当选为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委员,主要抓土地革命工作。

1928年3月,国民党重兵攻陷海丰县城后,杨其珊在山区坚持领导农民斗争。12月,海陆惠紫暴动委员会改组为海陆惠紫革命委员会,杨其珊任委员。1930年6月,东江苏维埃惠州十属特别委员会成立,杨其珊当选为委员。此后敌军不断进攻根据地,1931年他的两个儿子相继牺牲。杨其珊虽然年事已高,仍化悲痛为力量,以其在农民中的崇高威望,继续坚持组织群众反“围剿”斗争。至1933年9月26日,杨其珊不幸被叛徒暗杀,时年62岁。

李国珍 (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国珍也作谷珍,1902年3月出生于海丰县城南湖边小资产阶级家庭。

1921年7月,参加彭湃在海丰组织的社会主义研究社,后留学日本,1924年秋回国。回国后加入林道文、陈舜仪等组织的新生社活动,参与出版《新生》半月刊。1925年10月,中共海丰支部发展为地委,国珍都任宣传委员兼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农民自卫军训练所教员。

1927年4月,海陆丰举行武装起义,30日夜晚,李国珍说服陆丰县县长李秀藩参加起义。第一次武装起义胜利后,李国珍任海丰县临时人民政府委员。同年,李国珍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在革命委员会保卫局担任警卫科长。9月23日,起义军南下广东,攻入潮州城,李国珍被任命为潮安县公安局局长。后在枫溪车站一次战斗中,腿部中弹受伤。因为敌人搜查很紧,于是秘密去日本医治。

1928年2月,李国珍回国。乘船经上海、厦门到汕头,由于敌人正大举进攻海陆丰苏区,不得不折回厦门。1929年初,陶铸到福建工作时,同他接上关系。从此,李国珍在福建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投入党的秘密工作和公开的教育工作。

1930年初,李国珍当选为中共福建省委委员、宣传部长。1931年,被推选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1931年3月25日,由于叛徒告密,李国珍和省委组织部长杨实、厦门市常委郑玉德等八位同志被捕。4月30日深夜,几位同志被反动派秘密杀害,李国珍时年29岁。

郑志云 (中共东江特委书记)

郑志云,幼名谭革,1901年10月16日生于海丰县城郊河坣后苦力家庭。

1918年郑志云考取海丰中学。1919年五四运动浪潮波及海丰,郑志云和陈魁亚、林甦等发动学生组织联合会,收到彭湃从日本寄回的信和“毋忘国耻”四个字的血书,激动之余郑志云将之张贴在学校揭示榜,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毕业后,郑志云前往联安陈潮烈士纪念学校任教。

1921年7月,郑志云参加彭湃组织的“社会主义研究社”。9月,在彭湃的支持下,以海丰学生联合会名义创办《新海丰》杂志。

1922年5月,郑志云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投入彭湃开创的海陆丰农民运动。1923年郑志云和彭汉垣、陈修、杨其珊等在海丰以十人团的形式,秘密领导农会斗争。1924年郑志云转为中共党员。

1925年2月,建国粤军东征克复海丰,3月上旬,中国共产党海丰支部成立,郑志云任组织。彭湃离开海丰和张善铭未来任书记时,负责支部书记和地委工作。海丰农会恢复公开活动后,改称海丰县农民协会,郑志云任常务委员。

1927年,郑志云参与领导海丰三次武装起义。第一次起义胜利后,任海丰县临时人民政府委员。第二次起义胜利后任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主席团委员。第三次起义胜利后任中共东江特委主席团委员。彭湃率红四师向潮普惠进军时,郑志云任东江特委书记。

1928年6月,潮梅特委合并到东江特委,郑志云仍任东江特委委员,和彭湃一同在大南山坚持反“围剿”斗争。1928年9月被敌军围捕,9月27日在惠来县城壮烈牺牲。

陈魁亚 (东江苏维埃政府主席)

陈魁亚,1898年9月出生于海丰县海城镇。就读海丰中学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

1921年7月,陈魁亚参加彭湃在海丰县城成立的社会主义研究社。1923年,陈魁亚投身海陆丰农民运动。

1925年,陈魁亚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受彭湃派遣与陈颂、彭奕等前往普宁县搞农运,陈魁亚任中共普宁支部书记(后扩大为部委)。

1927年,陈魁亚与李芳岐、杨石魂、林甦等,在普宁发动大暴动,陈魁亚制订暴动计划,李芳岐担任军事指挥,于4月23日,领导武装农民围攻普宁县城。5月,陈魁亚任惠潮梅农工救党军前委委员。8月初,救党军在湖南汝城和当地农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后遭敌军袭击溃败,余部突围回到广东,陈魁亚由省委派任北江特委委员。同年11月,回普宁任县委书记。

1928年11月,在海丰新成立海陆紫特委,原东江特委领导潮梅地区,陈魁亚任东江特委巡视员。1929年9月,陈魁亚任东江特委宣传部编辑委员会主任。1930年5月,东江特委领导的东江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丰顺县八乡山举行,成立了东江苏维埃政府,陈魁亚当选为主席。

1932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的镇压,陈魁亚和东江特委在大南山一带,领导艰巨的反“围剿”斗争。1933年4月,东江特委在大南山的龟山湾被敌包围,陈魁亚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5岁。

李劳工 (海丰农民自卫军大队长)

李劳工,原名李克家。1901年8月1日出生于海丰县捷胜镇(现属汕尾市城区)的农民家庭。李劳工在捷胜文亭高级小学毕业后,任南町小学教员。

1922年冬,李劳工和林务农一起找彭湃参加农会。1923年7月改组成立广东省农会,李劳工任省农会执行委员,担任农业部部长兼宣传部委员。1923年“七五农潮”时,李劳工与彭湃一起转移到汕头、香港一带活动,设法恢复农会和募捐救济难友及其家属。

1924年4月,李劳工和彭湃同到广州,在广州组建人力车工人俱乐部,不久参加中国共产党。8月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

1925年1月下旬,李劳工、林务农在广州组建由海陆丰籍人力车工人为主的东征先遣队。2月27日,东征军进占海丰县城,李劳工被委派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后方主任和东征军驻海陆丰后方办事处主任。

1925年3月16日,海丰成立以东征先遣队为主的海丰农民自卫军,李劳工任农民自卫军首任大队长、黄埔军校学生吴振民任教练。农民协会还成立了农民自卫军训练所,李劳工任所长。海陆丰农民自卫军的建立,为后来的三次武装起义、创立和保卫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奠定了武装基础。

1925年夏,李劳工到陆丰组建农民自卫军。同年9月,陈炯明余部刘志陆重占潮梅海陆丰,李劳工带一位警卫赶回陆丰县城,然后绕山僻小道回海丰。由于天黑,入田墘畲林埔村住宿,被田墘反动头子陈丙丁亲信逮捕。次日,李劳工被解往田墘,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海丰数字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