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1/3/20210322634b530b8b9641768931d22c2bfe1070.jpg
● 冯捷 生于海丰赤石的陈惠彪是华西口腔88级校友,他后来成为职业画家,别署“静庐”“拙行”“赤石渔翁”;斋号“微凹斋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1-03/20/000516.html

等待处理…

张弛有度 精彩集锦

2021年03月22日  浏览量:94

● 冯捷

生于海丰赤石的陈惠彪是华西口腔88级校友,他后来成为职业画家,别署“静庐”“拙行”“赤石渔翁”;斋号“微凹斋”。出版有《融·陈惠彪水墨集》(岭南美术出版社)等多本专集;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地举办“陈惠彪水墨展”。曾应邀到韩国、瑞典、日本、法国等地参加国际美术展览会。作品及文章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美术观察》等报刊杂志;《荷塘》被收入《新中国美术史》(湖南出版社)一书。其作品先后被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央美术学院、广东美术馆等国内外美术机构和知名人士收藏。本文作者冯捷是职业作家,其对陈惠彪绘画的评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陈惠彪的绘画作品。

当然,在中国画坛耸立着座座高山峻峰般的大师级人物,我不敢妄言陈惠彪如何怎样,他自己更是一位极其谦虚、恭敬、内敛、低沉、定心向佛之人,从不诓言乱语。也许正因如此,他的画总是给我一种宁静的氛围,遗世独立的感觉?我说不好。说不好他的画,那么就说一说我的感受吧。

又是一幅“吉祥魚”,又是一幅“妙莲花”!一幅又一幅。一张又一张。幅幅张驰有度,张张精彩集锦,让我目不暇接。可总是这蓮、这魚、这山、这水,是在变求不变吗?莫非笔墨也如“老君炼丹”,要从近到远,再从远致近,达到一种非但重其形,更须重其神的效果吗?

可是,别说绿莲枯荷,仅是魚儿,历史上画它的名家很多很多。五代后唐时有袁羲画魚,能“穷其变态”,宋代时有徐山、徐泉,徐易专门画魚。元、明、清三代也都有以画魚而著称的画家,八大山人,齐白石等等等等,哪一个的魚莲不是高峰、大山、巨匠级别的极品。

然而,当我看到陈惠彪的第三十幅时,忽然发现,陈先生的画有一大特征——变在不变中,甚至干脆不变!

不变“形”态?我接着往下看。越看越有趣,也越看越诧异。这时,你不由得不思考:写意画中不变形者,颇少见。陈惠彪不但不变形态,仿佛还力求精而妙?

他以水墨入手,尤重写生。甚至将“解剖学”(他医大出身)运用到魚儿的造型上。他对魚的各形各势各态,立卧栖止,游翔起落,都做形体(形态)分解,弄清它们各个时期的运动规律,然后以精炼笔墨生动准确概括之。这方法似乎前人不曾做过吧?近些年来,陈惠彪先生真的练习笔墨如老君炼丹,愈炼愈精,非但重其形,更重其神。

另外,也是我特别看重和仰慕陈惠彪先生的一点:

他很坚定。不受外部环境干扰,始终有自己的立场和操节。艺术可以从不同时代传统中寻求继承脉络,并非现代人的现代艺术借鉴,就必定比古代艺术借鉴进步、高明和新颖。这又不是搞科学试验和科技活动。依他来看,科学与艺术的最大区别是,科学是否定,而艺术是区别。往往科学是在否定前人的定论中向前推进,而艺术难以推进前人,只是区别前人而获得存在。抑或是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传承和突破。

艺术中是没有时髦,或者说所谓的时髦是最不可靠的。

在这方面,他写过很多关于中国绘画、中国笔墨,中国笔墨纸砚的文章和体会,以及他自身用墨用材的讲究和虔诚,我就不作累言了。总之,在这一方面可以说陈惠彪是最坚定最注重完善自己的一个人。

第三点,陈惠彪很自信,他不怕重复。我们常说,艺术忌重复。但是,中国画不怕重复,有如京剧大师的拿手戏,观众一遍遍地、专门地、看的就是这个拿手戏!

好的艺术都不是一次性欣赏。百看不厌方为艺术精品。而中国画正是利用了这一欣赏规律,为了叫你一次次的反复地看,他一次次地反复地画。当然,这必是经得起的!经得起反复推敲,反复玩味,其至经得住万般挑剔,万般打击,万般考量,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这绝不是儿戏。比如齐白石的虾,比如徐悲鸿的马,朱耷的残荷,倪瓒的近树远滩……比如陈惠彪的祥魚妙荷。这些拿手好戏必得要高度艺术的提炼和高度艺术的浓缩。笔精墨妙,点滴如同醉酒。每画一张一幅,都能体会同样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觉,乃是不容易的事业!不能掉下来,跌了范,那么观众的心,何堪?

其实,从这个意义,陈惠彪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层面,有了自己的拿手戏。你看他的鱼是魚,荷是荷,花是花。其实他的魚非魚,荷非荷,花非花,草非草。陈恵彪的鱼亦魚,荷亦荷,花亦花,草亦草,月亦月……他的魚、花、草、木都在大山大水中,亦在云端月光中。真的,我从末见过一幅幅山水图画怎么如此像云像雾,像霏雪虹霓,像天籁银河,天地合而为一。

你再看看陈先生的这些山水画,如含雾含烟含湿漉漉的山岚,好似刚刚泼上去的淋淋水墨,又十分有节制地、克制地、有控制地、带着万般虔诚和修悟的心境,达到那般静谧、广远、苍茫、虚幻至无极的效果。

这不是超现实主义的写意是什么?

从这一点来看,陈先生把中国画的用墨,也称用水,对水量的控制,也就是对墨量的控制,对墨的效果的把握,同时对纸的效果的把握,统统地精修,悟道,泼撒,回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不言而喻:偶然效果在必然效果之中!那么,这种因果,不正是佛经所讲的“五蕴皆空”。回想一下,我们看过的所有古代的高僧大德的形象,往往皆是眼帘低垂,闭口不语。他们是否在启示后人,再一次地向内寻求,找回自家本来面目。向内心寻求,焕发出本心的大智慧?

关于这一点,那就要问询陈惠彪先生了。他正在修佛。

上篇:没有了
下篇: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分享到

© 2024 海丰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