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0/12/pc20201221d2fd1cf0befe45b3874a7861011589dbe01.jpg
● 邱发平 那是在上世纪1988年的一个夏天,我还在读小学,家里已经有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我仍清晰地记得,斑斑点点的晒谷场上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0-12/19/000259.html

等待处理…

那辆“永久牌”自行车……

2020年12月21日  浏览量:84

● 邱发平

那是在上世纪1988年的一个夏天,我还在读小学,家里已经有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我仍清晰地记得,斑斑点点的晒谷场上,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在摇摇晃晃着,虽然锃亮的车身不时闪耀着我的眼睛,我也不敢松手,也不理会村旁经过的羡慕目光,生怕一不小心摔下来。几经摔倒爬起继续,当父亲终于放手时,看到了他得意的笑容,我学会了骑车,这在村里绝对是值得“炫耀”的本事。

父亲出生农村,因为家庭原因他很小就到理发店当学徒,只能混个三餐,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到农村,他也跟着别人学做生意,其实就是下乡收购农产品然后卖到别的地方。他和母亲经常天一亮就出发,到晚上才见踪影,渐渐地有了些积蓄。为了方便生意,父亲到处托关系,买到这辆永久牌自行车。要知道,永久牌自行车集团成立于1986年底,是当时三大自行车品牌之一,一辆要180元左右,那时的猪肉才8毛钱一斤,一辆自行车相当于普通工人差不多半年的工资,而且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因此,那个年代,自行车是娶老婆的必备“三大件”之一,“三转一响”不仅是富有的代表,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有了自行车后,父亲的车铃声按得更欢快更勤快了,我甚至可以从铃声的远近、长短听出他们一天的收获。平时空闲,他还经常载着我们兄妹俩哼着快乐的小曲四处“游荡”,看到同伴们羡慕的眼神,我心里甜甜的,幸福满满的。用这个自行车,父亲踩回来了收音机、缝纫机和电视机。当时在村里我家算是比较早有电视的,邻家的小孩经常跑到我家里看电视,父亲喜欢这种热闹,更喜欢别人叫他“老板”。没多久,这位“老板”又“鸟枪换大炮”,买了辆农用车,继续做他的生意,载着他老婆,雄赳赳气昂昂地进村入户,走遍十里八乡,引来乡亲们好几年的仰视,同时也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毕竟像父亲这些农村生意人帮助他们把农产品走出了山沟,卖出了好价钱,也因此过上了好日子。

上初中后,因为学校较远,自行车就成了我的交通工具,骑着它上学放学,大大缩短了通勤时间,给我提供了很多方便。学业紧张,晚上还骑着它去上晚修课,路过漆黑的地方就用铃声壮胆。那时自行车渐渐普遍,周末经常和同学们一起骑着到郊外玩,用自行车比赛、玩车技……铃声伴随着青春飞扬。因为眼睛近视,有次还不小心冲到沟里,头也撞破了,这辆永久牌自行车却完好无损。因为有它,我风雨无阻,上学从没有迟到过,成为我求学路上的勤奋之“舟”。上高中后,自行车又到了妹妹脚下,继续帮助她上学……一路上,这辆永久牌自行车载满了我们美好的亲情与青春记忆,更有面对艰难勇敢挑战的收获与成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被称为自行车大国,我家作为其中一员,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一样,踩着自行车跟紧时代的步伐,向着美好的生活奔跑追逐。那时作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主要出行工具,自行车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与梦想!

时代发展迅猛,中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几年时间,买小汽车就像当年的“四大件”一样成为众多家庭追求的目标,小汽车飞入“寻常百姓家”仿佛是一眨眼的事,“汽车大国”的崛起,让中国在发展快车道上疾驰。

自行车的逐渐式微,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服役了十多年之久的我家的永久牌自行车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家也从农村搬到了城市。

进入新时代,随着绿色共享发展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自行车又出现在城市的视野,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但此时它的角色功能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主流出行工具,而是成为了一种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各式各样的山地自行车、休闲自行车,完善的绿道,随处可见的公园、景点,城市绿色空间日益拓展,还有越来越多的自行车赛事,无不展现着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化,环保出行理念和绿色骑行风尚更倡导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

也许是记忆中的“永久”成为我始终挥之不去的情愫,而我也于早几年重新买了一部休闲自行车,闲时和家人朋友一起骑车出游,沐浴在城市微风之中,触目可见的绿水青山、城市园林。只要我们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努力奔跑,做新时代的追梦人,美好幸福生活必会永久相伴。

上篇:那些年冬至的扁食
下篇:以 花 为 邻
分享到

海丰数字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