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时可:农科院汕尾分院办公室主任、汕尾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主要观点:海丰农业发展基础深厚、前景广阔,建议政府以“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米篮子、果盘子和鱼篓子”为目标,从改变土地碎片化的现状、提升农业科技发展软硬条件、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冷链物流)体系等方面着手,打造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海丰模式”,把海丰建设成为承接惠东地区和大湾区的桥头堡连接点。
主持人:您认为海丰农业产业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蔡时可:海丰的农业我用两个“很”字来形容:第一个是政府很重视,第二个是参与的企业和从业人员热情很高涨。目前,存在的“痛点”就是土地碎片化难以集中,可以说土地碎片化已经成为制约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最突出的难题。举个例子来说,我曾经带队到深圳的海吉星农批市场调研,当时我们对深圳海吉星的负责人说,汕尾山清水秀,土地干净,能够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这个也是深圳追求高品质生活所必须的,他们对我们的农产品很感兴趣。后来,我也对我们这里的农产品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我们海丰的农产品品种、品质千差万别,没有统一标准,从批发商得知,他们所卖的农产品都是到各家各户去收购,农户自家种植的面积很少,一车的农产品都来自很多家,所以产品肯定标准不一样,无法打造品牌。一些有意向投资的企业,前提是要有大片面积的土地,土地碎片化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二个痛点就是海丰的农业科技比较薄弱,原有的推广体系,由于历史原因,人员没办法保证,没有固定的实验基地,人员和办公场所都依附于农业农村局,基本上已经行政化了,缺少农业推广本身的一些功能。人才、基本设施和设备上比较欠缺,使整个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第三个就是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不完善。我们也碰到一些确实有一定规模的,或者一些小规模的,他种得也比较好,我们就问他们为什么不扩大规模?他说扩大规模就卖不出去了,这里一个是因为我们缺少专业批发市场,第二个就是我们冷链物流之类系统不完善,所以我总结起来是有这么3个痛点和堵点。
主持人:这几个“痛点”和“堵点”对于我们海丰农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大的问题,这几年我们隐舍乡贤还有省农科院也对海丰进行多方面的帮扶,帮扶的成效有哪些?
蔡时可:农科院的帮扶主要是在技术上的层面,我们农科院对海丰的帮扶主要在水稻、蔬菜、荔枝、茶叶这几样,比较典型的就是海丰油占米,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效。在荔枝方面,由于汕尾的整个荔枝品种结构不太合理,有些品种价格低或者说比较落后,导致农户没钱赚。我们有计划地对荔枝品种进行改造,从农科院引进了12个国内最先进的品种到我们当地试种,采用高位换接的技术,通过培训的方式把配套技术教给农户,这样就能逐步把荔枝产品的结构给改过来,希望会有一定效果!
在茶叶方面,我们从种植标准到加工技术到莲花山茶地理标志的申请进行一系列打造,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让莲花山茶的品质得到一定的提高,扩大影响力,走出海丰,面向全省。在蔬菜方面,我们已创建了蔬菜产业园,同时组织农科院各个所的专家团队提供保姆式的服务,从申报、资金分配、监管、设计、信息化建设,包括产业的支持,使海丰蔬菜产业园建设成为粤东地区蔬菜产业园的亮点。
主持人:省农业农村厅公示了广东省第三届名特优新农产品入户名单,海丰有18个农产品被纳入了名录。您觉得海丰农业还要怎么去破题,怎么做好农业产业规划发展?
蔡时可:问题还是回到我们第一个话题,就是它的“痛点”和“堵点”,第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获得18个名特优新的品牌。打造品牌必须要有一定的种植面积,没有面积打造品牌都是一句空话。我们政府要做的工作,必须寻找怎么样进行土地流转的有效办法,土地流转不畅顺的话,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包括机械化、规模化包括品牌创建。第二个就是流通建设方面,汕尾目前还没有一定规模的批发市场。解决销售的问题,批发市场必须要配套冷链物流,主要就是流通领域的建设,据我所知现在市里正在谋划这个项目,如果在我们海丰搞一个批发市场,我建议海丰的批发市场要站在更高的位置,把着眼点放在以承接粤东地区和大湾区的桥头堡连接点、面向粤东地区农业服务来谋划定位,把整个物流配套、包装、冷链等各个环节设计好、建设好。只有把这项重要工作做细、做实,海丰的现代化农业才能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