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海丰主动加压,争当汕尾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先行县,致力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力争五年内打造成为全国“百强县”。日前记者专访了海丰县委书记郑俊雄,深切感受到了该县担当作为、勇于自我加压的底气和气魄。
郑俊雄说,海丰处于承接“双区”发展辐射的第一圈层、融入“双区”的前沿地带,拥有乡贤众多的人缘优势、独特丰富的资源优势,近年来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在市委的强有力领导、当前全市上下干事创业氛围下,海丰敢于自我加压、拉高标杆,谋划确立争当汕尾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先行县,致力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力争五年内进入全国“百强县”的目标。
郑俊雄说,深圳全面接管深汕特别合作区后,海丰与特区“零距离”,接受“双区”的虹吸效应、外溢效应更直接、更便利。为此,围绕市委“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机制共活”的部署要求,统筹“海丰所需”承接“双区所有”,立足“海丰所优”接受“双区所溢”,奋力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参与融入、协同发展,争当汕尾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先行县。为达致“先行”目标,海丰制定推行包括强化规划协同衔接、加快设施互通互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推动资源互补互惠、致力促进机制对标接轨五大举措。
特别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海丰将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搭建产业平台,优化产业布局,创造良好条件承接“双区”产业外溢转移,吸引“双区”企业拓展项目优先向海丰转移集聚;积极实施“强链工程”,深化“‘双区’研发设计总部+海丰生产基地”的产业协同共建模式,推动“双区”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和生态链向海丰链接延伸;同时引导扶持珠宝、金银首饰、服装等传统产业加强与深圳等“双区”城市创新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可塘珠宝产业与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公平服装产业与大浪服装基地(时尚小镇)的对接成链,共创共享新价值链;积极发展“双区”产业集群的配套产业,依托生态科技城和深汕合作区拓展区等载体,高标准配套完善园区设施“硬环境”和管理服务“软环境”,提升对“双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配套服务能力,吸引配套产业不断向海丰转移,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协作协同关系;深入实施“汕商乡贤回归工程”,完善支持乡贤回乡兴业举措,推动乡贤企业及其配套产业和金融资本回归海丰、助力家乡发展。
此外,海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八大美丽”的工作要求,精心建设好、打造好湾区红色文化体验、生态康养休闲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促进全县乡村全域美丽、全面振兴,打造“双区”红色文化传承体验区、绿色生态农产品供应区和旅游休闲康养“后花园”。
郑俊雄说,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的一大指标在于构建活力十足的经济发展体系。海丰将着眼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眼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着力补齐补强短板弱项;着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推进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其中,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要着重在建设高能级产业承载平台上下功夫,推进生态科技城、梅陇金银首饰环保集聚园区和公平、可塘产业园“一城三园”建设,重点结合汕尾“明珠数谷”大数据产业园规划,打造绿色数据中心基地,力争把生态科技城打造成为精密技术装备制造、大数据服务为主的百亿级产业平台,建设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要加快深汕合作区拓展区建设,打造与特别合作区产业链互补共生、产业协同发展的高能级平台。还要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加快建设省级现代粮食示范区、省级蔬菜农业产业园、省级丝苗米产业园;扶持培育蔬菜、茶叶、荔枝等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一县多园”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在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方面,要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省促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等政策,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为海丰发展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尤其要以海丰被列为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为契机,积极谋划、向上申报争取更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同时,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构建县城中心“历史文化展示区”和东部“经济增长新区”、南部“市县同城化先行区”、西部“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北部“产城融合发展区”的“1+4”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新格局。
■ 汕尾日报记者 洪笳荣 通讯员 肖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