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0/11/pc202011026e1b47b0558e4fd99dbe6a85495ca6a4e01.jpg
● 吴春红 一渠清泉绕村西缓缓流动,村庄便有了更生动的模样。当大多数乡村里的人挤着进城,大片的村落空了、败了、枯了的时候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0-10/31/000105.html

等待处理…

情怀奉与土地

2020年11月02日  浏览量:99

● 吴春红

一渠清泉绕村西缓缓流动,村庄便有了更生动的模样。当大多数乡村里的人挤着进城,大片的村落空了、败了、枯了的时候,能亲近这样一片土地,怎能不叫人惊喜?

我们绕着新东村的水泥路走了一圈,看新建的整齐的楼房,看干净的笔直的道路,看一畦畦翠绿的喜人的庄稼。在夏日灿烂的阳光中,温润的土地焕发着生活的希望和喜悦,那般昂扬那般热烈。你怎么也想不到,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凉之地,除了纷乱的石头和丛生的杂草,只有野生动物出没,并没有任何人活动的痕迹。这座建于1959年的村庄是一座移民村,当年为建公平水库,原处于水库边上的墨斗湖村人响应国家号召,村庄向北移了七八公里,到了此处,改名为新东村(但平东人还是更喜欢用旧称)。村里人开荒种地,想尽各种法子自力、富强,终于把一片荒山建成了一个富庶的村庄。向贫脊的土地要粮食,在闭塞的山村要生活质量,这条奋斗之路是漫长的,也是艰辛的,听村里人讲来,点点滴滴都是血汗。

但是,新东村人做到了。

现在的新东村,已经走到了村庄建设的前列。村子通过整体规划后,已不见一般村庄的破败、荒凉、肮脏。村子老旧的瓦房全部清理干净,一律建两层半楼房,道路规划齐整,祠堂前建有村民活动广场。一条大路宽阔干净,堪比小镇大道,路两边种植桂花树,英姿挺拔。待丹桂盛开时到来,这一路花香萦绕,你看着村道满铺的晒着太阳的作物,分辨着哪一种是黑豆,哪一种是赤豆,哪一堆是芝麻,和村人笑谈这一季的收成,丰收的喜悦便不分局里局外人了。村子前建有一个用栏杆围护起来的池塘,边上放置石条凳,种成排的榕树,池塘里活水漾动,游走着大大小小的锦鲤和乌龟,也成了村里人休闲的好去处。在清风微拂,阳光温软之时,喂一喂池里游鱼,看一看远山明媚,坐着闲聊家常里短,哪里还需要去别处寻找拥挤的风景?

田野风光怡人,一派自在生动的模样。大片的绿色中藏着白鹭的身影,这一只抬头掠起,那一只低首信步……红蜻蜓立在水渠中支起的一小段枯枝上,临水照影。有几头黄牛卧于田边,享受着秋日的阳光。偶遇一片长得恣意盎然的芝麻,我问同行的伙伴:“你们看这芝麻是不是挺像薄荷的?”有人答:“是有点像。”我心下稍有安慰,说起自己多年前闹的笑话。初见芝麻是在多年前,也是在平东这片土地上。我看着大片芝麻地,跟当时还是同窗的杨先生说:“你们这边的薄荷长得真好,叶子那么大,不过这花看着有点不一样呢。”引来他一阵大笑。他从地里小心摘下一穗,掰开,抖出小小的芝麻粒在我手心,我才恍然,这就是开花节节高的芝麻。

平东人对芝麻有着难言的深厚情感,确切地说,对他们自己种养的芝麻有着深厚的情感。平东出产的芝麻在本地是出了名地好,皮薄、油亮、个小而香,擂出的咸茶清甜油润。不像外地产的芝麻,要经过多次锤打、冲洗,磨掉外层厚而硬的壳,热火快炒之后才会香。平东芝麻适于擂黑芝麻茶,也适合煲汤、做甜品。所以,每到芝麻收成的季节,总有朋友嘱托我回平东时帮忙购买,但大多时候是买不到的,而今还在村庄里种养的人已经不多,种上一小片地,也是为了自己家平日里的需求,极少拿来卖。

一路漫行,到石磊哥家里时已近中午,阿姨早准备好了一钵热腾腾冒着香气的咸茶。咸茶的制作简单。在牙钵里放入茶叶,用擂茶棍沿着牙钵四壁转圈,直至茶叶粉碎,冲入滚烫的水,以点缀的手法加入一小撮盐就完成了。吃的时候洒上炒熟的芝麻、花生、炒米。但平东人的咸茶与别处的不一样,因为盛产芝麻,他们习惯在擂茶时加入黑芝麻,茶叶与芝麻恰到好处地揉合交汇,茶水的清甜中混着芝麻的油香,这样的咸茶,带来的是更高境界的享受。陈阿姨一碗又一碗地给我们添茶,一边叙说着芝麻茶的好处,每一碗都盛着她的热情和欢喜。她说喝惯了咸茶是有瘾的,偶有出门在外的时候,也必带着自家种的芝麻和花生,她带着些许得意的语气,说起某次有个女孩夸她皮肤好,头发黑亮,看着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她骄傲告诉女孩:“我每天喝黑芝麻茶,这芝麻是我自家种的。”

每一个平东人说起平东的芝麻,都是这样的口气,我婆婆也是这个样子。以往我们每次回去,她都会先给我们备好了一钵热腾腾的咸茶,擂茶时多下两把芝麻,茶里有着浓浓的芝麻香,不忘反复嘱咐:“多喝点,黑芝麻茶好。”有时,远客、近亲到家里来坐,除了一钵咸茶,最高的待遇就是在客人离开时,送上一袋自家种的黑芝麻。他们把浓浓的、言语难以表达清楚的情愫,融在一袋小小的芝麻里。

我们喝茶闲聊,笑声高扬,石磊哥倒显得安静了许多,一点也没有了平日的善言健谈。认识他是因为杨先生,熟悉起来了却是因为文字。作为一个名声在外的作家,他极爱护后辈,没有一般文人的狭隘和酸腐,我在他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努力和真诚。他从来不会回避自己的出身,甚至不断地提醒自己和别人,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

我从小不曾在村庄长大,但是,我对生活在村庄里的人并不陌生。农村里呆久了的人,自有一种与农作物相近的气息,他们贴近土壤,贴近本真。捧出的一份心意,简单直白而不做作,让人一目了然,倍感珍贵。

新东村归来,念念不忘绕村西而过的一渠山泉,念念不忘山泉水滋养的芝麻和花生,念念不忘碧水青山中流溢的盛情和温暖。

上篇:被水淹没的记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海丰数字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