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0/11/pc20201102fa5758fe490349cb98db6935088df3e5e01.jpg
● 吴小冰 一 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凉爽的秋天正悄悄地来临,给大地换上了一件金黄色的外衣。山村的秋天比夏天更加绚丽多彩,更加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0-10/31/000096.html

等待处理…

作家的母亲

2020年11月02日  浏览量:318

● 吴小冰

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凉爽的秋天正悄悄地来临,给大地换上了一件金黄色的外衣。山村的秋天比夏天更加绚丽多彩,更加令人向往热爱,到处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新的希望。2020年10月17日由市水务局主办,市作家协会协办、市诗歌学会承办的“汕尾市美丽河湖文化之旅” ——海丰行第二期的采风活动其中的一个行程安排便是前往平东镇谷兜新东村,去感受一下水库移民的新生活。

平东镇谷兜新东村,这不正是石磊作家的家乡吗?只记得平东镇是我国民间文学鼻祖钟敬文先生的故乡,而钟老的故乡山下村,多年前我曾拜访过。现在能去石磊的家乡看看,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听说,他的母亲现在还在这山村里居住着呢!这更加引起我想去看一看,访一访的兴趣了。毕竟,石磊是我县唯一一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能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确实不易。目前,全国的中国作家协会个人会员只有9301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和成绩,是加入不了这个行列的,这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是莫大的追求,也是最好的肯定。

好山好水育好人。我之所以很想到新东村看看,更想去拜访一下石磊的母亲的原因其实是想听一听她的“育儿经”。

一路欢声笑语,一路美景相随。大巴士还未到新东村,小城一样的新东村映入作家们的眼帘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尖叫起来:“太美了,太美了”!

是的,谁也不敢相信,在大山之下,竟然有这么一个美丽的村庄。其实,这哪里是村庄,这分明就是一座山城!

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巷道明亮宽敞,干净整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劳作归来的村民三三两两地坐在门前喝着大碗茶,议论着农事,很有农家乐的画面感。

作家们边走边看,啧啧称赞。是的,这个村子,不要说是在偏远的山区,就是放在任何地方都是农村中的佼佼者,难怪多家报纸、电视台曾经对该村争先宣传报道过。

新东村,听说是当年建设公平水库时,村民为支持国家建设而全村移民到现在的犁头山下。村子原名叫墨斗湖村,新东村是移民后的新名字,就像一个人的乳名和学名一样。听说,当地人更习惯把村子叫成墨斗湖这个老叫法,以致于现在有人问起墨斗湖人人皆知,说起新东村却要来个思维切换,这其中蕴含的是村人骨子里的骄傲还是深深的乡愁?

墨斗湖,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那个写出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墨池”!墨斗湖,这是一个多么大气而富有诗书意味的名字,这多少让人会与文化联系起来,怪不得这个当初只有两百多人口的村子竟孕育出了石磊这么一位响当当的作家。

石磊,是笔名,他原名叫陈炳镇。在外面,人们都习惯于叫他石磊,叫着叫着,甚至以为他姓石名磊,而本名反而被人遗忘了。可见,名字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名字要是被用久了,或者被叫得久了,甚至一个人要是出了名,那样的话笔名就可以覆盖原名。这倒給了想用笔名的人以启示,那就是要么用原名,要用笔名的话就要成名,否则,再好的笔名也成不了名。

石磊,既是我曾经的同事,还是永远的老师。倘若说,勉为其难的我也算得上是个作者的话,那石磊则是我的引路人,是名副其实的恩师。所以,我对他的为人处世以及他的作品还是相当了解的。

勤耕必有收获。石磊颇丰的创作来自于他夙兴夜寐的勤奋。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出版了8部长篇小说,6部中短篇小说,有作品还被译成英文。其创作产量在汕尾地区是多的,也是全市首个加入中国作协的人。成绩来不得半点虚假,他能获此殊荣,实至名归。因为他的成长史,其实是一部励志故事。

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一个来自偏远山村的农民,是怎么成长为一名令人景仰的作家的?我不相信什么横空出世,更不相信什么空穴来风。我只坚信,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土壤;母亲,是一个人幸福的源头。所以,借此参观水库移民新村建设的机会,我想拜访一下石磊的母亲,实现多年的心愿。

下车伊始,在石磊热情的带领下,我们十几个文友一窝蜂来到了他的家。

“嘻……嘻……嘻,来啰,来啰,外面热,快进来歇一歇,吃碗咸茶呀!”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还没踏进家门,就听见石磊的老母亲从屋里边笑边叫地迎了出来。原来,石磊早已让他母亲擂好了两大钵咸茶,买了一大盘公平特色小吃咸印粿在等着我们。

见到我们的到来,石磊的母亲高兴得不得了,爽朗的笑声响彻整条巷子。她个子不高,身子微胖,红光满面,给人一种发福之感。由于大家都很尊重石磊作家,所以,对他的母亲也很敬仰,大家都把她叫阿姨。是的,石磊的母亲显得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很多,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老,顶多只能算是中年妇女。

大家可能觉得叫“阿婆”显得有点老,所以都叫她“阿姨”。阿姨的公平话口音偏重,她一边麻利地忙着給大家添茶倒水,一边热情地回答着大家各种好奇的提问。

我本来是有些问题想跟着阿姨交流的,但满屋子的文友已让她应接不暇,根本就问不上话,再说大家逗留的时间也不是很久,所以只能在征得石磊的同意后,向石磊要了其母亲的电话,打算第二天反正是星期天再登门专访她。

阿姨爽快而热情地答应了我的请求,所以我得以采访石磊母亲的机会。第二天,我如期而至,并从其母口中了解到更多的事情以及石磊的成长轨迹,从而明白了“作家是如何炼成的!”

原以为石磊的父母可能是个山村教师之类的,否则,在那当时还是穷山僻壤的地方,石磊怎么会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继而成为凭文章吃饭的作家呢?没想到,他的母亲告诉我,石磊的父母亲都是不识字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并不不懂得文学,更不用说什么叫小说、什么叫散文!他们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倘若要说能给石磊什么创作上的帮助的话,那或许是家庭氛围,抑或就是家风吧!须知,文学也是人学。做文先做人,人做好了,一切也就好办了,这大概就是石磊的创作之源,也即是他历经千辛万苦而矢志不移的成功之本吧!我们往回走时,听到不少文友在窃窃私语:这么气派的村子,无疑是一个好风水,出了那么多大老板,出一个作家也是无可厚非的!

听阿姨说,石磊在三个兄弟中排行老大,他原有一个妹妹,可惜七八岁那年因病夭折了。小时候,石磊很喜欢读书,他父母虽没有知识,却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咬紧牙关尽量满足他,供他在村里读完了初中后又把他送到县城再攻读三年高中。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实在太不容易了。要知道,石磊身为长子,本来家里是很盼望他能早点回家当劳力的。可现在,不仅不能回家帮忙,还要供他在城里寄宿的生活费用,其负担之沉重可想而知,其父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子女的期盼也不言而喻。

由于石磊在家乡读书时根本就没有学过英语,甚至连26个英文字母也不全懂。所以,英语这门课使石磊把高考考砸了。

高考落榜后,升学无门,他只得又回到了农村跟父母一起,送走黄昏迎着朝阳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不甘于一辈子就这样下去,好歹他都算是读了点书的人。1984年9月,他到学校代课,每月的代课金只有35元,十年后才为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石磊考过兵、考过招聘干部,都与他擦肩而过,命运可谓捉弄他。可他就是不向命运屈服,竟然独辟蹊径,走起了文学创作这条路。这对一个农村孩子,对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的他来说,那是何等艰难之事?

教书、种田、写作成了他的三块责任田。凭着他的努力与天赋,他成功了。他的成功,跟其他作家相比较,是他加倍的付出,是我们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在文学创作上的艰难历程,其中的滋味,只有他本人最为清楚。

在文学上,因为石磊取得一定的成绩,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所以,1997年9月被调到平东中学任教,1999年2月,《海丰报》创刊,石磊被调到海丰报社工作。2014年12月,《羊城晚报》的记者采访他时,石磊是这样告诉记者的,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苦难是他创作的一笔财富!

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能够取得成功大概离不开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更离不开有一个好母亲吧!石磊与其母亲是怎样的呢?他的母亲为我娓娓道来。

阿姨说,石磊出生在大饥荒的年代,刚好就是1962年。常常听人们来形容一个人饥饿的情形时就会说:“你是六二年出生的吗?”可见,那一年几乎成了饥饿的代名词。石磊出生的第二天,他母亲就?一病不起。说出来也许你们不信,他母亲粒米不沾,靠米汤维持生命。石磊满月时,母亲的病仍没有好转,父亲为母亲准备了后事。而石磊病恹恹的,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小毛孩,靠邻居那位善良的大姆用一点奶汁供养,父亲、爷爷对他能够活命的希望也不大。后来,他母亲命大,找到一位有名的中医,才得以幸活下来。他们母子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于是就有了现在成名的石磊和幸福的母亲。

勤劳、善良、吃苦、忍辱,这是多数母亲的共性。石磊每次回家乡,很少碰到母亲在家。问起侄儿,不是说她到菜园里浇菜,就是去弄柴草什么的。七八十岁的母亲,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等到母亲回来,有时,说不上两句话,他又匆匆忙忙要走了,多次母亲把他送到村口的路上。他走远了,往回望时,母亲还站在原地……其情其景,多么像龙应台笔下的《目送》的情景呀!

母亲一连生了他们六姊妹(后两个妹妹不敢养了)。那副沉重的担子就压在他母亲和父亲的肩上,为了他们的肚子,母亲没日没夜的干活。在那个年代,农民没有生病的日子,就是病了也得下田劳动……

石磊的母亲虽是一个文盲,可她很懂得做人的道理。别人家的孩子享受不到的母爱,他们得到了。

九岁那年,也就是开学第一天,母亲为他煮了两只葱子鸡蛋,然后,送他进学堂。他们姊妹的学费都是靠母亲那把草镰子割草换来的。有一天,他母亲上山割草,半午下了一场透雨,他母亲挑草回家时,因山路太滑,摔了一跤,手骨跌脱腕了,但她咬着牙,还是把那一百多斤的草挑回家……

石磊的母亲声如洪钟,巷头讲话,巷尾听得清清楚楚。她有话直说,从不在人家的背后说三道四。

石磊的母亲个子矮小,无情的岁月早己把她的头发染白,她额上有好几道深深的皱纹,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茧子。由于她的双脚有风湿病,走起路来有些蹒跚。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女人,但她懂得的道理,为人处事,并不比知识分子差。

六十岁以上的母亲,都经历过最困难的时期。石磊小时候,母亲如何受苦,如何把他养大,已为人之父的他最清楚了。在此就不多说,就说说近几年的事情吧。

发生“非典”那年,开初,由于人们还不认识非典,到处在谈“非”色变。板蓝根、吃醋、盐等物品,人们在争先抢购,这几种物品的价格猛增。石磊似信非信,跟着人家买了不少。可他根本就没有想到乡下的母亲,为母亲买上一份。几天以后,他母亲早早就来到县城,手里拎着一大包东西,他不知是啥东西。到了屋里,母亲才从包里掏出好几样的青草药。他问母亲说,那青草药干什么用,她就说治非典(当时对这种病还没定名)很好。他问她是听谁说的,她说是“神”出的。他本想说母亲几句,看到那一株株的小草,要拔多长时间,倾注了母亲的多少牵挂?仿佛老母亲在荒野拔青草药的身影,在他的眼前浮现……

又有一次,因谣言四起,粮食的价格猛涨几倍。吃了晚饭,他也想买两包大米回来。还没有跨出门槛,母亲的电话就来了。大米提价,她叫千万别买,说家里的谷子有的是。有母亲这句话,他的心里就踏实多了,就没有出去买那高价又高价的大米。可过不了两天,粮食的价格又降了下来。有时,他真有点想不明白,在偏远的农村,母亲的信息又为何那么灵通?

每次回家乡,他很少给母亲买好吃的东西。可他从家乡回城里,母亲很少让他空着手回来。不是塞鸡蛋、芝麻、花生,就是塞一些青菜。她要你带走的东西,总是有很多很多的理由,叫你不得不带回来。有时,母亲给他的东西是很轻,但总让人感到沉甸甸……他带回的青菜,他儿子看到就会嘲笑,说那点青菜也拿回来,可他儿子哪里知道,那是他母亲的一份心意,母亲的一颗心啊!

????石磊的母亲有心脏病、胃病、风湿病,他这个做长子的,为母亲做了什么?何时操心过母亲?而母亲听到他伤风感冒什么的,就整个晚上睡不着。等不到天亮就来城里看他。只在他这吃了一个午饭,又颠簸着回乡下。母亲来一次很难,因为她晕车,坐车很苦。而子女有什么事,母亲总牵挂着他们。而母亲有什么事,人们总说年纪那么大,有什么事是正常的。相比之下,惭愧啊惭愧! 每每想起这些,就令人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滴滴嗒嗒。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对于一个人,倘若没有经过相当时间的相处与共事,一般不能轻易下结论,但与石磊的母亲短暂的交流中,她却給了我坚定的感觉与深刻的思考。我相信我的感觉不会欺骗我。

石磊的母亲与所有的劳动妇女相同的是勤劳、善良、热情,而不同于一般妇女的是她对儿孙的教育的重视和满满的爱。别看她今年只有70多岁,却已是四代同堂了,内玄孙外玄孙,男的女的都有,是名副其实的姥姥级别。不了解情况的人会以为石磊不孝,把老母亲搁在村里住一栋房子,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一问才知道老人家就是不愿意上城居住。她说,她身体还好,村里的环境也很好,空气清新,更重要的是她在村里住着很开心,幸福感满满的。这样,她当然不愿意进城了。

火车跑得快,还要车头带。石磊作为家中的长子,他的勤奋、热忱助人无疑带来了很好的家风。虽然他年轻时确实吃过不少苦,也曾不被待见,但他咬紧牙关挺过来了。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今的石磊,家庭和美,创作丰收,可谓是人生的赢家。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也莫过于此。

在采访完石磊的母亲回来的路上,我想,石磊母亲与天下的母亲一样都是朴实无华的,在石磊成长的道路上,她或许不能给予石磊更多的帮助,但她与一般妇女不同的是她懂得在儿孙们成长路上给予莫大的支持和最温暖的爱,而且,这种爱不是溺爱,也不是偏爱,而是博爱!想想,要是每位母亲都能像石磊的母亲一样对待儿女,那无疑是作为子女的幸运,而每一位母亲要是能像石磊的母亲一样获得子孙的孝敬,也就幸福了。

有爱心不寒,博爱天下宽。是的,真爱的力量可以影响一个家庭,甚至还会影响到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著名的心理学家米阿德说过:“一个人对朋友、工作、陌生人以及世界的态度,绝大多数是从家庭中学来的。如果一个孩子在家的时候能够得到真爱,那么他就一定会将这种真爱反馈给他的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人。”石磊的母亲也许并不懂得这些道理,但她懂得爱是最伟大的东西,可以让人对生活和世界充满热情,也会让自己变得健康和长寿,石磊的母亲给子孙们的就是这种爱自己,也爱别人的爱。看来,人间需要真情,更需要有爱。人生至此,善莫大焉!

这就是作家的母亲,惟愿老人家开心永远,幸福安康!

上篇:没有了
下篇:致秋叶(外一首)
分享到

海丰数字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