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0/10/20201019bf58c98407cb49d887db26a3d6456cc0.jpg
提起作曲家陈勇铁老师,很多年轻人知道的可能并不多,但说到1986年拍摄的著名电视系列剧《聊斋》,大家一定不会陌生,陈勇铁老师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0-10/17/000062.html

等待处理…

艺术道路上的朝圣者

—— 记作曲家陈勇铁先生

2020年10月19日  浏览量:281

提起作曲家陈勇铁老师,很多年轻人知道的可能并不多,但说到1986年拍摄的著名电视系列剧《聊斋》,大家一定不会陌生,陈勇铁老师就曾经担任这部系列电视剧的音乐总监,并为里面的聊斋故事《花姑子》《良琴知己》《连锁》《骂鸭》《李方哥卖酒》等多部剧集作曲。初次采访陈勇铁老师时,让我深深震撼的不仅仅是他的创作才华,更多的是老一辈艺术家对音乐,特别是对民族民间音乐的那份执着和热爱。

陈勇铁,原名陈允铁,笔名阿铁,1940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城的音乐世家,在良好家庭音乐氛围熏陶下的陈勇铁从小就展露出了音乐天赋。当时,家乡的民间音乐生活非常丰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拉琴吹箫,就连小区理发馆的师傅都会拉一手好琴,因此陈勇铁小学时期就自学了二胡、笛子,参加了学校社区剧社,参与白字戏、歌剧的表演,成了校园活跃的文艺分子。中学阶段,陈勇铁加入了学校合唱团,逐渐对音乐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出任校文工团团长,开始编导一些小型文艺节目演出,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他的音乐成长道路带来了丰富的养分。

在陈勇铁的记忆里,他从小就与汕尾渔歌结缘。当时的汕尾还是海丰县的一个镇,距离他的出生地不到25公里。1958年,他读高中三年级时,正逢广东省筹备民兵文艺汇演,陈勇铁作为当时海丰县民兵演出队的一员,下到汕尾渔村,跟着当地最有名的渔民歌手徐十一学习渔歌。渔民歌手地道的演唱、即兴的编词和优美的旋律一下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一首渔歌联唱《渔家歌唱共产党》就这样孕育而生。这个作品成功演出之后,反响热烈,得到多方好评和众多殊荣,同时也对陈勇铁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很大影响。文艺汇演结束之后,陈勇铁就被中国人民解放军0341部队文工团招入。在部队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陈勇铁一边随部队下海岛演出,一边在文工队队长的引导下开始自学作曲,并用渔歌素材创作了歌舞曲《银色的海滩》,歌曲表现了八月十五渔民把酒言欢,唱诵共产党领导下的幸福生活。

1961年夏,陈勇铁从部队复员,同年秋被广州音专(现星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和中国电影学院导演系录取,但他内心对音乐的热爱促使他毅然选择了前者。回忆起在广州音专的三年学习生活,陈勇铁感慨颇深。这是他真正进入作曲专业知识学习的三年,先后师从施尚其、苏克、陆仲任等先生,为他后来的专业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小学习中国民族乐器的他,对钢琴这样的西洋乐器几乎没有接触过,为了学好专业,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课余生活,把能利用的时间全都投入到刻苦的学习中。在创作毕业作品时,陈勇铁充分发挥自己在民族乐器和熟悉渔歌音乐素材的优势,创作了女声三部合唱《织网》、笛子独奏曲《牛歌》和唢呐独奏曲《农会招牌挂起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64年陈勇铁毕业那年,当时国家规定高等院校毕业生一定要在基层锻炼一年之后才能够分配具体岗位,他就和当年分配到福建省的全国各地艺术院校毕业生一起,在福建省文化局(现福建省文化厅)相关领导的带领下,参加了全国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福建?“四清”工作队,下到南安、惠安农村开展“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整顿工作。那时的他在与渔民和农民同住、同吃、同劳动中,听到渔民演唱最原汁原味的闽南语民歌,完全不同于谱面上节奏规范的民歌演唱,这对于陈勇铁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音乐体验,由此他积累了很多最原生态的民间音乐素材。1966年文革爆发,在中国社会政治比较动荡的这段历史时期,陈勇铁少于创作,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状态。恰巧文化局安排他协助戏曲研究所整理登记图书,从小就爱好文学的陈勇铁就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重温了大量的世界经典文学著作。现在回想起来,陈勇铁觉得那是一段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他最喜欢的音乐和文学在动荡的社会时期却能一直陪伴着他,给予他丰富的精神食粮,使他之后的音乐创作更注重形象的塑造和细腻情感的表达。

1969年冬,陈勇铁被下放到福建西部的龙岩永定县,每天跟着农民一起挑肥、播种。同批下放的干部都选择一些不用风吹日晒的工作,但陈勇铁觉得自己就是农民出生(他的母亲是个农家女),喜欢和大家一起下田劳作,虽然很辛苦,但在劳作之余,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唱唱歌,也觉得十分有趣和欢乐。他就根据当地的民谣编创了一些歌曲,教农民们唱歌。陈勇铁不怕苦,不怕累,能融入这样原生态的民间音乐氛围中才真正是他最想珍惜的生活体验。在永定土楼生活了七八个月后,陈勇铁任民工连队队长,带领一百七十多位农民去修龙坎铁路(龙岩至坎市)。不到一年时间,他又被调入永定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担任业务副队长,开始编排节目、写剧目,五幕歌剧《锦河迎春》、独幕歌剧《诚嫂》《山区电站》《英雄战士》、歌舞组歌《高陂盛开大寨花》、大鼓弹唱《高山红哨》等作品都是在宣传队期间创作的。在永定县近八年的时间里,他带着这支文宣队,挑着被盖、服装、道具,爬山越岭,走遍了永定县的所有村寨。

在陈勇铁看来,前面的这些作品都是他在基层群众文化方面的一种学习和积累,而真正让他的专业知识得以发挥的是在1978年调到福建省电影制片厂担任专业作曲的这段时期。除了为大量的纪录片配乐,他还开始为重点大型纪录影片作曲,如《红旗跃过汀江》《元宵乐》《掌上艺术》《南侨之光》《林则徐》《郑成功》《武夷之春》《福建山海经》《千里闽江》《马尾之光》等。同时他还为《真没想到》《竹林隐士》《哭笑不得》《血泊皇陵》《保镖哈斯尔》《东瀛游侠》等故事影片谱曲。1983年开始,陈勇铁陆续为多部电视剧作曲,如《静静的小街》《特区的兵》《郑成功》《天使眼里的谋杀》《蜡烛刚刚点燃》《黑湖狂盗》《掌管金钥匙的人》《富家侨女》《最差电视剧的最佳男配角》《古龙溪》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大型电视系列剧《聊斋》,陈勇铁担任音乐总监,并为系列剧中的多个剧集作曲。

相对于影视音乐创作,陈勇铁对音乐的热爱更多的是内心对本土民间音乐的渴望,他希望能在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一些能反映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的作品。在为大量影视剧作曲的十多年里,他还创作了七乐章合唱套曲《渔家组歌》、三乐章合唱套曲《森林之歌》、民族管弦乐组曲《鲤城元宵乐》、组歌十二首《太阳村之歌》、四乐章童声合唱套曲《春芽之歌》等。九十年代初,正值卡拉OK风靡全国,很多内地和港澳台的流行歌曲只有盒带,没有歌谱,有些歌曲虽有歌谱,但只有主旋律,没有前奏、间奏和尾声,于是陈勇铁自己听歌整理,选编了中国第一套华语卡拉OK流行金曲,按歌名字数分类整理歌谱,分四册共收入1888首歌曲,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2000年退休之后,陈勇铁受邀回家乡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帮助当地文化宣传部门开展许多文化活动,并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2002年参加纪念马思聪诞辰90周年音乐会,担任指挥、艺术指导;2006年参加纪念澎湃诞辰110周年文艺晚会,担任编曲、指挥、艺术指导;2010年参加西秦戏新编历史剧《留取丹心照汗青》剧组,担任音乐配器、乐队指挥、艺术指导;?2013年参加改编马思聪舞剧《晚霞》的新编白字戏《龙宫奇缘》剧组,担任音乐配器、乐队指挥。在《留取丹心照汗青》剧组下乡演出的四十多天里,他夜以继日投入配器总谱的写作,患上重感冒仍拖着羸弱之躯,如期完成了总谱写作。经过配器的西秦戏、白字戏音乐伴奏,既保存了这两个古老剧种的音乐特色,又增加了许多现代化音乐元素和新的演绎手法,一改它们自古以来乐队随唱腔齐奏的传统伴奏形式,第一次用多声部交响的伴奏形式,更好地烘托了剧情气氛,刻划了剧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彰显了西秦戏和白字戏音乐蕴涵的风韵与美感。

陈勇铁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家乡的渔歌一直与他有着不解的情缘,近80万字的《汕尾渔歌集》出版,更是凝聚了他对家乡这个古老歌种的热爱。为了保护和传承濒临消失的汕尾渔歌,已是七旬老人的他应邀回到家乡,协助中共汕尾市城区委宣传部对汕尾渔歌进行全面的挖掘整理。他以极大的热情,不畏千辛万苦,深入渔村普查、挖掘、采集、整理,和渔民同吃同住,结下深厚情谊。自2009年开始,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汕尾渔歌集》终于出版问世。这是一部鸿篇巨著,探索了汕尾渔歌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发展,探索了原生态渔歌的音乐风格,收集到原生态渔歌350多首,数量为历次采集之最。陈勇铁选取其中的191首,并同步录制了渔民演唱的DVD唱碟,时长达600分钟,基本涵盖了汕尾瓯船原生态渔歌五个类型、四十三个“语板”和百余个不同歌调,比较充分和本真地反映出迄今已知的这一古老歌种的曲调体系全貌。此外,他还对每首歌的来源、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及其艺术特点、曲调语板类属等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注解,其工作量之繁巨,探索的力度、深度和专业程度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年初,“汕尾渔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这本专著和录像作为资料上送,对申报成功助了一臂之力。

《汕尾渔歌集》一书出版问世之后,陈勇铁在此基础上又创作了《疍家风情》组歌十三章。2014年5月15日由汕尾市城区新港渔歌队在汕尾市马思聪文化艺术中心首演并录制为DVD出版发行。他精选了38首渔歌,精心编词、编曲和配器,在尊重传统渔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首次大量采用重唱、合唱等多声部音乐手法,丰富了传统渔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他还担任总导演,大胆地坚持全部曲目都由渔民歌手歌唱表演,突出一种“草根美”。他根据渔民歌手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以情景表演为主,突出演唱。歌唱多保持在中音区域柔和优美的音色,听起来既悦耳,又使情感表达更为丰富。陈勇铁以严谨的态度,坚实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充分调动歌唱的多种形式,多方面表现了渔民的生活、劳动、爱情、思想情感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编织出疍家的一幅幅生活风情画。一部《汕尾渔歌集》文献,一台《疍家风情》组歌,倾尽了陈勇铁退休之后的全部创作热情,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好评如潮。广东省文联为这台晚会组织了省、市有关专家座谈会,当地报刊发表多篇评论。一位连续观看三场演出的美国华侨乐评人,在美国加州一家最大的华文报纸《中国日报》撰文做了整版的介绍和评论。专家和媒体普遍认为,《疍家风情》组歌十三章的创作和演出是成功的,标志着汕尾市对渔歌的传承和弘扬登上了新的高峰,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现年已76岁的陈勇铁,一生热爱音乐,与音乐相伴,在音乐创作和研究的园地里勤耕不辍。至今为止,他以民族民间音乐为主要素材创作了一百个作品,涉及器乐、声乐、歌剧、戏曲音乐等多种体裁形式,许多作品喜获殊荣,如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荣获广东省第十三届文化艺术节优秀音乐奖(一等奖),该剧目还荣获当年“五个一工程奖”与“鲁迅文学奖”;白字戏《龙宫奇缘》荣获广东省第十四届文化艺术节音乐创作二等奖;《南曲与管弦乐——李白诗词十二首》荣获1986年全国音像出版物评选银奖;歌曲《童话的世界》荣获1982年至1996年全国少儿歌曲评奖优秀歌曲奖;歌曲《哥们的阀门钩》获1991年全国工人歌曲二等奖等等,还有大量作品刊登在音乐报刊杂志上。

除了上述音乐作品之外,陈勇铁还出版了《阿铁歌曲选》《海丰民谣》、七乐章合唱套曲《赤湖澎湃》等作品。

陈勇铁对个人成绩总是低调避谈,不是刻意而为之,而是他厚德谦卑的体现。“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音乐工作者,并无什么大的建树,多数作品还是一些一般化的东西。唯一可以欣慰的一点是自己对音乐的爱,仍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不管身处何种境遇,总和音乐相伴,不离不弃。近六十年走过的路,就是一条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路。今日回眸这条路,也是一种学习与反思。”陈勇铁老师的这番话,洋溢着一个老艺术家对艺术、对音乐的真诚执着,使我深受感动。著名作曲家瞿希贤生前为《阿铁歌曲选》作序,用“一个严肃认真的艺术追求者”这句话评价陈勇铁,并写道:“我们都是艺术道路上的朝圣者,永远走在探索创造的旅途中,有苦恼,有欣慰,但终点是没有的。”我想,陈勇铁正是一位走在艺术道路上的朝圣者。

当我问及陈勇铁老师有何新的创作目标时,陈勇铁老师说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对中国大东南福佬语系民间音乐的异同和流变进行课题研究。让我们期待他的新著早日问世。

祝陈勇铁老师永远保持艺术青春,健康长寿!

● 李海燕

上篇:群英像四首
下篇:书法
分享到

海丰数字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