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与曾玉仿老师认识,源于广东省小小说学会2017年新春座谈会,那次活动中,他是我们当中的一个摄影师。后又因河源、梅州、海丰三地文学活动的结缘,而成为好友。上月下旬,我收到曾老师的微信,邀我为他的小说集作序,我怕写不好而被笑话,作了推辞;后来想了想,为了三地文学的未来更加繁荣发展,我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下来。我想曾老师叫我写序的理由,也许有这方面的因素。
曾老师年初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经常在报刊、网络读到他的作品。小说、散文、诗歌都写,是一位多面手。曾老师的这部小说集多是农村题材,读他的小说,唤起了我很多熟悉的回忆与亲切的感觉。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着浓厚故乡情结的作家,关怀人文,情系乡土,关注底层,同情弱者。一方面反映了作家的精神向往与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表现了乡土风情与人文情怀。
中篇小说《楝花飞舞》描写了一群种茶男女的半世人生,文笔流畅,条线明晰,故事起伏呼应,浑然一体,紧扣读者心弦,引发共鸣,难能可贵!其景物描写以苦棟树为喻为衬,生动细致,描述了当今真实社会的一个层面缩影,给人以沉思、启迪、遐想,弘扬了正能量!
苦楝树,对于南方人来讲再熟悉不过了,乡间田埂,高山丘陵随处可见,记忆犹新,楝花飞舞飘香袭人。文中赋予对苦楝树的遐思,衍生了众多的乡愁百结。
中篇小说《卧龙晏起》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乡村画卷。作者以娴熟的手笔把跌岩起伏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把邬树龙、伍仟妹、黄玫瑰、朱欢喜、三明叔公等众多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塑造出众多的不同人物,不同个性。小说以邬树龙为中心,他是一个孤儿,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光棍汉。写他一生的奋斗史,富了不忘家乡的建设。浓墨重彩,写他与伍仟妹、黄玫瑰、朱欢喜等女人的情感纠葛,恩恩怨怨,悲欢离合。诸多矛盾,被作者一一化解,淋漓尽致地渲染出乡村的爱情、生活、人生。大力弘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从这部中篇小说中,体现出生活的重要性。因为作者曾在国土局工作过,故写到土地以及政策法规更是得心应手。小说融入地域文化,地方方言,客家风情,赋予了地方特色与时代风貌,奏响了一曲田园牧歌!
《百晓流年》这篇短篇小说叙述了农村一个“半桶水”的泥水师傅,这个“半桶水”的师傅,做什么都会留有一手“杰作”,不是这出问题,就是那出事故。故被村里人称为“百晓”,意思是什么都懂,但没有一项是精通的。“半桶水”不畏困难,愿意学习,不耻下问。为了学好本领,后来进了县建筑公司学习,终于成了一名工程师。
《非血缘》语言很朴实,是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语言;故事很平实,没有大起大落的生活波澜和曲折迂回的跌宕故事。描写的是,在沧桑岁月中,最底层人群人物的悲苦命运和熹微的希望:希望有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希望有一个知冷知热的爱人,希望有一个传宗接代继承自己事业的后人作为自己晚年生活的依托。整个小说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历史运动场景,只有一副长长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最底层人群人物的生活的历史画卷。透过这幅漫长的历史画卷,把中国最底层人群人物的多少年多少代多少辈人的现实生活,比较真实地从一个侧面——阿三及阿三周围的人——记载了下来描绘了出来。
整个小说采取白描的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像一杯白开水,似而无味实际有味,是生活的自然的味道,也是人类生活正常的味道,没有任何添加剂,不会感染人们正常的肌体。如果一直这样写下去,与生活的实际版本无任何区别,也就没了实际意义。好就好在结尾的一段——阿三死亡时的潜意识返照:
那是一个严寒的冬天的早晨。这时,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已经很顺利地来到了福利院。院长非常高兴地将一帮细佬哥带到他面前,他还来不及一个个地仔细辨认,那些细佬哥却争先恐后地拥簇到他的身边,拉着他的手,一个个在非常亲热地喊他“叔!叔!叔!……”
可他却一个都不认识,忙问院长:“怎么他们都认识我啊?”
“都是你的细佬哥呀!”
“可我一点印象都没有嘞。”
“哎,真是贵人多忘事。你都超生了,还不想负责任!你这人也是,赶快领回一个去吧。”
“哎呀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把整个小说故事推向了高潮,把小说人物思想表到了极致,把读者的思想调动到了不得不去深入思考的境地,把小说的艺术效果和最为关键的思想效果推上了小说创作的最峰巅,从而使整个小说闪耀出熠熠的光辉。小说读完了,它的思想韵味,刚刚升腾蔓延出来,让人的思绪追寻着久久不能平静……
近年来,小小说创作队伍迅速发展与壮大,小小说成为读者喜爱的一种新体裁,易看味深。小小说虽小,在有限的篇幅中,要写出一篇好的小小说还真不容易。
《旁观者》这篇小小说是一篇讽刺小小说,观棋的题材可谓不新,可作者却写出了新意。新在哪里?新在观棋者是刚退下来的领导与老总。在位时,高高在上,你可以发号施令,可以骂娘,甚至可以动手打人,他们还以为退下来了,人家还会听他的话。他俩没想到,虽然以前是领导,而不遵守“观棋不语真君子”的古训,同样也会被人发脾气,甚至被一个女人奚落!最后,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她在灯火阑珊处》不失为一篇小小说佳作,王永民的小姨子怀疑老公有外遇,王永民不但没有开导她,竟然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叫她一把火把他烧了。精神有问题的小姨子,真的点燃一把火想烧死丈夫。王永民成了教唆犯,获刑八年,妻子莲花跟他离婚了。人们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王永民在监狱里没有好好反思,他出来了,想报复妻子。知道妻子武功高超,自己又苦练武功。最后才醒悟,妻子的所作所为都是修善积德。
从这部小说集中,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是多么细心地观察生活,留意生活,做生活的一个有心人。生活是公平的,也是无私的。你投入了多少,她就会给你回报多少。作为一位作家,面对现实,立足本地,关爱脚下这片土地,这才不会迷失方向。曾老师是这么做的,他没有辜负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
权作序。
● 石 磊